歷史常識全解析:從稱呼到排行,了解人物名稱背后的文化意蘊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8|發布時間:2024-09-04
了解這些歷史常識,讓你在閱讀或觀看時更加明白人物名稱背后的含義:
1. 在古代,婦女在姓下加“氏”字作為稱呼。
2. 在某些歷史背景下,族和氏具有相同含義,可以互相替代。
3. 戰國以后,人們開始以氏為姓,姓氏逐漸融合。到了漢代,統稱為姓。
4. 古人有名有字。傳說在上古時期,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在二十歲舉行冠禮時取字,女子在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時取字。
5. 周代貴族男子的字前會加上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以示性別。
6. 周代貴族女子的字前會加上姓,姓的前面又加上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則加“母”或“女”以表性別。
7. 在春秋時期,男子取字的一種普遍方式是在字前加上“子”,因為“子”是男子的尊稱。
8. 古人名字連說時,通常先稱字,后稱名。尊者對卑者稱名,尊者自稱也稱名,對平輩或尊輩則稱字。
9. 有時僅稱字還不夠尊敬,因此會稱官爵、地望。甚至有的以排行相稱,這個排行是根據同曾祖兄弟的長幼次序來計算的。
10. 據說謚號是根據死者生前的事跡和品德來概括的。從漢代開始,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通常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之后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只有‘有功’、‘有德’的才被稱為‘祖’、‘宗’)。
11. 年號始于漢武帝,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新君即位必須更改年號。
掌握這些歷史常識,不僅能豐富你的知識庫,也能在看書或看電視時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名稱背后的含義。一本好書,閑來無事時閱讀,既能打發時間又能增長見識。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