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氣圈層結構及特性解析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9-15
地球的外圍環繞著三大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這三個圈層的物質組成及特性各有特色,其中大氣圈與我們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且其厚度在所有圈層中最為龐大。
地球上的大氣總質量約為5.5億千克,僅占地球質量的百萬分之一。受地球引力的影響,大氣層隨著高度的增加變得越來越稀薄。人們將極光出現的最高點1200公里定義為大氣層的上限。
大氣在垂直方向上表現出明顯的物理性質差異。因此,根據這些差異,可以將大氣自下而上劃分為五個層次: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散佚層。

(一)對流層
對流層是地球大氣的最底層,從地面起算,平均厚度約為10至12公里。盡管在整個大氣層中它的厚度相對較薄,但這里集中了75%的大氣質量和90%以上的水汽。大部分的天氣現象,如云、霧、雨、雪以及雷電等,都發生在這一層。同時,對流層的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逐漸降低,平均每上升1000米,氣溫下降大約6℃。因此,它是天氣變化最為復雜且對人類生活影響最大的層次。
(二)平流層
從對流層頂部至50至55公里的高度區間被稱為平流層。在這個層內,空氣主要進行水平運動,對流活動較弱,氣流相對穩定,能見度較高,天空晴朗,這對于飛行來說是一個有利條件;然而,由于空氣較為稀薄,飛機對操控的反應會變得遲緩,這也帶來了一定的不便。

(三)中間層
從平流層頂部至大約85公里的高度區間被稱為中間層。這一層的特征是:隨著臭氧含量的減少以及氮、氧等氣體吸收了上層大氣中更短波長的太陽輻射后,氣溫會隨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達該層頂部時,溫度可降至-83℃以下。
(四)暖層
從中間層頂部至大約800公里的高度區間被稱為暖層,也稱為熱層。暖層大氣直接吸收太陽紫外線輻射,導致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在白天,氣溫最高可達1700℃,而在夜間,最低氣溫也在200℃左右。
(五)散佚層
800公里以上的大氣層統稱為散佚層,這是大氣的最上層。該層的空氣非常稀薄,溫度高達數千攝氏度,大氣粒子能夠克服地球引力逸入外層空間。
【試題練習】
宋代著名詞人蘇軾在《水調歌頭》中寫道:“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請問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 )。 A.對流層空氣上熱下冷,空氣不穩定性 B.平流層臭氧含量高,吸收較多太陽輻射溫度低 C.對流層氣溫分布特點是隨高度上升,氣溫降低 D.平流層空氣稀薄,升溫作用不明顯 【解析】 本題的正確答案是C。“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表明對流層的氣溫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選項A不正確,因為對流層是上冷下熱的;選項B也不正確,平流層中的臭氧層對紫外線有過濾作用,與題目無關;選項D同樣錯誤,因為平流層的氣流穩定,有利于飛機飛行。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