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礙與康復知識詳解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2-11
今天我們將探討腦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康復的基本知識。這項內容對患者的語言表達及自主進食能力恢復具有重要幫助。
一、定義:
吞咽功能障礙是指由于中樞神經系統或神經損傷,導致一個或多個階段的吞咽過程受損,從而引發的一系列進食困難癥狀。整個吞咽過程大致分為四個階段:口腔準備期(食物在口腔內的前期處理)、口期內物質形成與運送(將食團從口腔送入口腔后部)、咽喉期(食物通過咽喉進入食道)以及食管期(食物沿食管下行至胃)。這些復雜的生理機制可能因腦卒中等疾病受損,導致患者進食困難。
二、吞咽功能障礙的臨床表現:
(1) 口腔準備期:患者在口腔前部無法把控食物,難以形成食團或控制其位置,甚至會導致食物進入頰腔(即食物從口角流出)的情況發生。
(2) 口腔運送期:此階段中舌運動障礙明顯,可能出現搜尋動作、食物在口腔內來回擺動、食物殘渣留于舌面以及硬腭上的殘留物等現象。患者往往能夠攝入食物但難以順利咽下。

(3) 咽部:咽期起始遲緩,容易出現液體滲透或誤吸;軟腭力量減弱時,可能發生鼻腔逆流;喉上抬不充分,則會導致氣道上方的食物滯留等問題。
三、吞咽困難的評價:
(1) 篩查:通過飲水試驗(洼田飲水試驗)進行初步判斷。該方法旨在早發現、早治療和早干預,適用于所有急性期腦卒中患者,在其入院24小時內完成篩查,并且應在經口進食前實施。
(2) 臨床評價:包括結構檢查、功能評定及吞咽臨床評估等項目。
(3) 儀器檢測:如VFSS(視頻熒光透視)和FESS(改良吞鋇造影實驗),用于更精確地觀察患者的具體問題所在。
四、治療策略:
首要任務是預防吸入性肺炎,同時避免液體丟失與營養不良的發生。在生命體征穩定后的48小時內啟動康復訓練計劃,以重建正常的吞咽功能并提高患者的獨立進食能力。
治療方法包括代償性和治療性兩大類。前者涉及保持口腔衛生、調整食物形狀以及改變進餐姿勢等措施;后者則側重于改善患者的感覺和運動功能,例如冰刺激療法可以增強咽喉部位的反應性。
針對吞咽障礙的具體康復訓練方法:
- 口面、下頜及舌部運動鍛煉
- 呼吸與發音練習
- Mendelsohn技術
- "Shaker"療法
- Masako訓練法
- 經皮電刺激治療
- 中醫針灸及穴位注射治療
此外,合理的飲食建議也非常重要。例如,應避免生冷食物,并將食物切成小塊以方便吞咽。
以上信息僅供參考,請務必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相應康復訓練。希望每位患者都能早日恢復健康!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