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紫砂壺構造及關鍵部件:從壺鈕到壺流,一文掌握!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1-26
紫砂入門指南:詳解紫砂壺的構成與各關鍵組件!
紫砂壺的基本構造可以分為8個主要部分,即壺鈕、壺蓋、壺口、壺頸、壺肩、壺腹、壺足和壺底。
此外,壺流和壺把是獨立于主體之外的重要附件。
壺鈕,亦稱“的子”,其設計目的在于方便開啟壺蓋。盡管它小巧玲瓏,卻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
常見的款式有圓珠鈕、橋鈕、柱鈕、獸鈕、瓜蒂鈕和樹樁鈕等。
其中,圓柱鈕簡潔實用,多用于圓器設計。
而橋鈕則呈拱形結構,其外觀宛如一座小橋。
柱鈕通常為圓柱形狀,適用于壺身敦厚的壺型。
獸鈕則以瑞獸雕塑作為壺鈕裝飾,增添了藝術性與觀賞價值。
瓜蒂鈕和樹樁鈕常用于花器設計,模仿真實的瓜蒂或瓜藤形成獨特外觀。
壺蓋的設計通常有三種基本形式:嵌蓋、壓蓋和截蓋。
壓蓋即在壺口之上覆蓋一層,其直徑略大于壺口外徑,俗稱“天壓地”。
嵌蓋則是讓壺蓋陷入壺口中。
此外,還有一種凹蓋形式的壓蓋被稱為海蓋。
截蓋則是在制作時,將紫砂壺上端口與蓋子相應的部位切割開,形成兩部分,蓋合后外觀完整,使壺蓋和壺身宛如一體。
另有一種稱為壓截蓋或平蓋的壺蓋設計。
壺流,俗稱“壺嘴”,按照形態可以分為錐形流、直流、一彎流、二彎流、三彎流和鴨嘴流等類型。
紫砂壺把主要分為端把、橫把與提梁三大類。
其中,端把是最常見的設計,又稱“耳把”或“圈把”。端把還可以細分為正耳把、倒耳把、垂耳和飛把等。
橫把則將壺把與壺身垂直成90度角,展現獨特的風格。
提梁把有軟提梁和硬提梁之分,分別以柔軟或剛硬的材料制成。
壺底主要分為五種形式:平底、納底、釘足、托榫足與加底。
平底是最簡約且穩固的選擇,適合放置在各種表面上。
一捺底形如球面上凹陷形成的窩狀結構,其邊緣即為足部所在之處。
釘足用于支撐壺體,講究的是穩定而不呆板,充滿生氣。三釘足多見于圓器之中,而方器則一般使用四釘足。
托榫足專為紫砂方器設計,在壺底開挖出矮而寬的敞口,形成扁梯形托榫壺足。
加底又稱“假底”或“圈足”。其原理是在壺底附加一層泥片,并在其中心挖空,留下的周圍則作為支撐腳使用。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