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與反常識的對立面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4|發布時間:2025-07-17
前言
孩子總是對家長的勸導無動于衷。一個簡單的問題點出了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孩子很難被傳統教育引導,但容易被周圍環境所感染。這句話道出了孩子更容易受同齡人影響,而非強制性的教誨。
閱讀是一個例子。男孩在小學時,雖然被母親要求每天閱讀半小時的書籍,卻一直無法集中注意力。但是,當他結識了兩個熱愛閱讀的同學后,他們推薦給他像《三體》這樣的書籍,并借給他《生死疲勞》。受到同學影響,男孩逐漸對文學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自主閱讀。這行為,讓我們看到了兒童更容易受同齡人影響,而非強制性的教誨。
運動也是如此。男孩從小堅持游泳的習慣,并不是因為父母的要求,而是受到了父親頻繁帶他去游泳館的潛移默化熏陶。父親并沒有直接命令他去學習,而是通過環境營造出了吸引他的自然魅力。這方式讓他主動選擇了游泳作為自己的愛好。
是關于溝通。在成長過程中,男孩習慣性地通過冷戰解決沖突,這種態度明顯反映了父母間的相處模式。然而,通過哥哥的示范,他意識到積極的溝通能有效且和諧地解決問題,從此改變了與他人交流的方式。這改變不僅在于哥哥言傳身教的力量,更讓人意識到榜樣的作用遠勝于說教。

齊善鴻教授的一次分享進一步佐證了這一觀點。一位家長詢問為何自己的孩子不愛讀書,教授反問他們是否自己也不喜讀書。這故事揭示了一個簡單道理:期待孩子喜歡某事物,首先要確保自己已對此充滿熱情。其實,教育如同腌咸菜,無需多余施加壓力,只需把孩子置于一個富有感染力且自然而然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塑造出想要的樣子。
心理學中的“鏡像神經元”概念重新定義了家長與孩子的關系。父母是鏡子,必先自我修飾,孩子才能映照出更好的自己。即便孩子未必長成我們期望的樣子,他們卻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影子。只有我們持之以恒地提升自己,才能真正讓教育在孩子身上開花結果。謹此與各位家長共勉,在育兒的旅程中,不斷完善自己,也讓孩子們在無聲的感召中找到更優秀的自己。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