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這就是中國的美食文化!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4-12-11
在中國吉林省的東北部,一場嚴寒席卷而來,溫度驟降至零下近30攝氏度。然而,在石光滿漢全席博物館內的“御膳房”,卻是一片暖意融融。這里的烹飪藝術如同春日般熱烈。 在廚房內,年輕的廚師劉闖正在精心切割著優質的黑豬肉,其刀工精細至極,每一刀的走向和力度都恰到好處。他和他的師父趙世克、師爺李石琮正忙碌地準備一場盛宴。這場盛宴正是中國美食文化中的瑰寶——“滿漢全席”。這是一場融合了滿族與漢族烹飪技藝的大餐,總共包含108道菜,涵蓋了中華八大菜系的精華。它的制作過程繁瑣且講究,需要多達十幾位廚師的團隊協作。 趙世克作為劉闖的師父,同時也是李石琮的弟子,他對“滿漢全席”的理解更為深入。他主要負責烹制野味,如鹿肉和魚類,掌握著火候的關鍵。而65歲的李石琮,則承擔起更復雜的任務,如鮑魚、魚翅和海參的烹飪。 劉闖所在的吉林市,是滿族的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清朝時期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所在地。這里物產豐富,歷史悠久,孕育了許多滿族名菜和獨特美食。從小就對滿族飲食文化感興趣的劉闖,在多位烹飪大師的影響下,成為“吉林滿漢全席傳統烹飪技藝”第四代傳人。 在師父的指導下,李石琮對滿族的傳統菜肴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創新,將現代營養學與工藝學融入其中,使得這些菜品更加豐富多樣。同時,他也關注食材的選擇,隨著時代變遷,有些食材難以獲取,或者某些野生動植物受到法律保護,他便尋找替代品,確保風味的傳承。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并傳承這門烹飪藝術,李石琮創立了石光滿漢全席博物館,專注于研究、挖掘和弘揚滿族美食文化。博物館內不僅展示了滿族狩獵、捕魚和烹飪的傳統工具,還珍藏了許多“打牲烏拉”時期的文物。 令李石琮欣慰的是,年輕游客和廚師對博物館的興趣日益濃厚,他們來此交流學習,使得滿族菜肴的故事得以延續。“滿漢全席”從民間小吃到宮廷盛宴的轉變,體現了歷代烹飪大師的智慧與創新,這些經典菜品如今已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2000年的全國美食大賽中,李石琮憑借其制作的“滿漢全席千禧宴”獲得了金獎和“中國美食特殊貢獻獎”,并因此榮獲“中國十大烹飪巨匠”的稱號。他與師父共同撰寫的《滿漢全席》一書,進一步推廣了這一獨特的烹飪藝術。 李石琮堅信,“滿漢全席”不應僅限于影視作品中,它應該走進尋常百姓家,走近年輕人的生活。在他的徒弟劉闖的協助下,他們計劃通過直播分享“滿漢全席”的故事,甚至進行教學,讓年輕一代有機會接觸并傳承這份美食文化。 盡管劉闖在廚房里還是一名新手,但他已經參與了多次“滿漢全席”的制作。最近,他接到了一份特殊的訂單:犴鼻、猴腦和發財熊掌的菜品。然而,這些食材已受到法律保護,他們巧妙地用鹿鼻、羊腦、黑豬肉和鹿筋來替代,保留了原有的風味。 如今,李石琮和他的徒子徒孫們希望通過直播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滿漢全席的故事,感受這份跨越時空的烹飪藝術的魅力。這不僅是一場味覺盛宴,更是一次對傳統美食文化的傳承之旅。(完)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