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馳神往潮汕風情,美食與人文皆夢中求索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10-09
對于潮汕的美食和人文風情我一直心馳神往,但由于各種原因總是未能成行。今年國慶假期的第四天下午,見路上車流逐漸減少,便決定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潮州之旅。
經過大約四個小時的車程,我們終于抵達了這座古城。然而,圍繞著城中心轉了幾圈后卻始終找不到入口,只好把車隨意停在路邊,租了一輛共享電單車直奔民宿而去。路上騎著電單車與汽車混行于機動車道上,走走停停間總讓人感到心驚膽戰。沒想到還未到達目的地就超出了運營區范圍,只能匆匆還車,卻因定位不準多付了五元的調度費。最終停下電單車后,我們背起行囊在古城錯綜復雜的巷弄里穿梭,經過幾番迂回終于找到了預訂的民宿。
民宿外觀看起來相當寬敞,我們訂的是家庭套房,一層是客廳,二層閣樓則鋪了兩張榻榻米。小兒子特別興奮,在樓梯間跑上跑下,并大聲宣布要給這個民宿打五星好評。不過我隱約聞到空氣中飄散著一股霉味。天色已晚,大家也都走得累了,便想著將就一晚上也無妨。沒想到第二天早晨醒來時,滿屋彌漫的霉味直沖鼻腔——大概是空調和排風系統攪動了墻體內的陳年濕氣。想到這一夜不知吸入了多少“毒氣”,心里不免有些發怵。

入住當晚放下行李后,我們信步走出民宿。沒走幾步便看到了巍峨壯觀的城樓;沿著江邊漫步幾分鐘后,廣濟橋已是燈火通明。這座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梁的古橋,以石梁與浮橋相間的方式靜靜展示著古代交通智慧的魅力。不遠處的牌坊街則矗立著22座明清時期的牌坊,每一座都銘刻著潮汕先賢們的功績,堪稱“潮汕文化的露天博物館”。這里更是“潮汕文化的活化石”:潮繡、潮劇、工夫茶、木雕等非遺技藝依然鮮活。巷弄里,潮繡匠人正俯首細捻彩線,針起針落間,綢緞上漸次生花——那畫面是古城最動人的風景。
古城里的美食云集,可惜我們在下車時已經用過晚餐了,只嘗了一道魚生,腹中尚飽便點了幾碗糖水和試了一些腐乳雞翅。又順手買了幾盒酥糖作為伴手禮。
第二天清晨再次漫步于古城之中,街上已有不少阿公阿婆推著小車叫賣咸水粿和時令蔬果;巷口餐館里,老板剛端出熱騰騰的牛肉面,香氣混著蒸汽漫過騎樓——牌坊的石雕映著晨光,牛肉丸的香氣飄蕩在街頭,那一刻仿佛能觸摸到這座古城千年未散的生活溫度。

牌坊街上的“老李牛肉丸店”據說品嘗正宗潮州牛肉丸的最佳選擇。這道潮汕名菜選用新鮮牛后腿肉手工捶打兩小時制成,肉質緊實、彈牙多汁,每斤25元人民幣的價格非常實惠。鍋中翻滾的牛肉丸撒上一把蔥花,香味撲鼻,令人回味無窮。李師傅捶打牛肉的動作十分利落,木槌擊在石板上的“砰砰”聲清脆悅耳。他說:“我們的牛肉丸一定要捶足時間才有那樣的彈性。選用當天現宰的新鮮牛后腿肉,不加任何添加劑。”吃的時候一定要蘸沙茶醬,咸香襯出肉鮮,一口一個簡直停不下來。第二天早餐時我們特意嘗了牛肉丸粿條,果然肉質飽滿、彈嫩鮮美,比在深圳吃到的潮汕牛肉店更加美味。
返程途中我們順路拜訪了一位朋友的陸河老家,并品嘗了當地特色的油茶與擂茶,味道清爽又養生。許是這趟美食之旅印象太深,在回深圳的路上大兒子若有所思地說:“以后還是找個廣東女孩結婚吧。”但愿他能如愿。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