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食品安全小常識,字數在10到40個字之間。
作者:佚名|分類:百科常識|瀏覽:87|發布時間:2025-07-18
內容導航:
一、十條食品安全小常識
1、看包裝信息:注意食品包裝有無生產廠家、生產日期,是否過保質期,食品原料、營養成分是否標明,有無QS標識,不能購買沒有這類信息的“三無”產品,也不要圖便宜買一些覺得“物美價廉”的食物。
2、看外觀、聞氣味:不能食用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混有異物的食物,失去食物原本的外觀形狀和氣味的,一定要注意仔細分別,聞到腐敗氣味,千萬不要舍不得扔掉,必須重視。
3、顏色太過亮麗不要吃:對于市面上顏色太過于亮麗的食品一定要留個心眼,像現在市面上的草莓,出現又大又紅、光澤油亮的,得考慮一下是不是有添加色素的問題。
4、顏色太白不要吃: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會有漂白劑、增白劑、面粉處理劑等化學品的危害,得看看與正常的顏色之間的差別。
5、保質期過長的少吃:盡量少吃保質期過長的食品,3℃貯藏的包裝熟肉禽類產品采用巴氏殺菌的,保質期一般為7-30天。
6、反自然生長的不要吃:就是防反自然生長的食物,加入過多的催熟劑、甜蜜素等,如果食用過多可能對身體產生影響。
7、小作坊的食物少吃: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業的產品,這類企業的食品平時抽樣合格率最低,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這些企業出現。
8、價格低于正常水平的不要吃:在價格上明顯低于一般價格水平的食品,價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貓膩”,臨時處理的食品可以看食物情況,盡量少吃或者不吃。
9、某些散裝的食物少吃:散裝是指有些集貿市場的散裝豆制品、熟食、醬菜等,可能來源于地下加工廠,或者衛生情況不好的地方。
10、浸泡法清洗干凈果蔬:一般先用水沖洗掉表面污物,否則等于將果蔬浸泡在稀釋的農藥里。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鐘,果蔬清洗劑可增加農藥的溶出,所以浸泡時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劑,浸泡后要用流水沖洗2-3遍。
二、食品安全十大基本常識
1. 在外就餐時,應選擇持有《食品經營許可證》或《餐飲服務許可證》的正規餐廳。避免在無照經營的小攤販或不具備衛生條件的流動攤點用餐。優先考慮那些食品安全量化等級較高的餐飲單位。
2. 倡導健康飲食習慣,尤其是在夏季,應偏好清淡飲食,減少攝入油膩和生冷食品。對于顏色異常鮮艷的熟食鹵制品、生食海產品、四季豆、野生蘑菇、豆漿和隔夜剩菜等高風險食品,應謹慎選擇。
3. 購買現制飲品時,應確保是現場制作并立即飲用。避免食用來源不明的食品,以及那些外觀或氣味異常,未經充分烹飪的菜肴。
4. 在購買預包裝食品時,應檢查產品是否有“QS”或“SC”質量安全標志,確認標簽信息是否完整,是否處于保質期內,以及包裝是否完好無損,無膨脹、變形等異常現象。特別是需要冷藏或冷凍的食品,購買時需確保其存儲條件符合要求。
5. 不要購買無照攤販或店鋪銷售的食品,避免購買“三無”產品,即沒有生產廠家名稱、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產品。

三、食品安全教育小常識
1. 保持個人衛生,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日常生活中,雙手會接觸多種多樣的物體,可能攜帶病菌、病毒和寄生蟲卵。因此,在進食前要用肥皂徹底洗凈雙手,減少病從口入的風險。
2. 生吃瓜果前要徹底清洗干凈。瓜果蔬菜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病菌、病毒、寄生蟲卵以及農藥和殺蟲劑的污染。只有認真清洗,才能避免疾病的發生和農藥中毒。
3. 不要隨意采摘和食用野菜、野果。野菜和野果種類繁多,有些可能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毒素,對于不熟悉它們的人來說,很難辨別其安全性。避免隨意食用野菜和野果,以防止中毒事故的發生。
4. 關注食品的保質期,避免食用過期或變質的食品。食品變質后會味道酸臭、散發出異味,這是因為細菌大量繁殖的標志。食用過期或變質的食品可能導致食物中毒。
5. 不要飲用生水。水的清澈并不能說明其清潔,可能含有病菌和病毒。飲用燒開的水是確保安全的選擇。
6. 如果在進食過程中發現食品的感官性狀異常,如味道、氣味或外觀有變,應立即停止食用。健康安全是最重要的,不應忽視任何可能的食品安全隱患。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