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樂兄帖解讀為啥說學米芾的字好比寡婦失了身?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布時間:2025-03-26
每當提起米芾的字體時,人們常常會驚嘆于其美妙的書法魅力。平價先生曾說過:“學習米芾的字就好比是寡婦失了身,無可挽回了!”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從書法的角度來講,可以說是學習了米芾的字,這種痛快酣暢之感,是學習其他人的字所體會不到的,當你真正學進去的時候,你就會被米芾的書法之美所折服。
宋朝的紹圣三年,也就是公元1096年,40幾歲的米芾因不滿官場的黑暗,憤然辭去了自己的縣長職位,從此悠游于江湖之中,身無案牘之勞形,流連于山水當中,對于一個頂級的天才藝術家而言,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釋放。

這一年他寫下了自己一生當中尺牘最長的手札——《樂兄帖》。從這件《樂兄帖》當中,我們就能夠看出米芾書法的魅力!很多人臨帖始終不到位的原因,就是沒有能夠看出字帖本身書法的精妙之處,我們來看米芾這件《樂兄帖》最開始的兩個字,就可見一斑了。
“芾頓”,如圖中畫圈的部分,米芾在處理同樣的點畫的時候,在一個字當中,絕不會出現雷同的點畫,“芾”上面的兩個起筆,中間的兩個橫畫起筆,右邊的兩個收筆,以及整個字的轉折部分,沒有一處是雷同的。再看這個“頓”字,起筆的兩個橫畫,角度與姿態亦全然不同,右半部分的翻折,也多有變化,并且在字形上,左右兩邊呈現了一種倚靠之勢,左半部分呈現出了歇三角形,右邊部分呈現的是立三角形,從而使得這個字的姿態極具美感。
我們僅僅是隨便分析了其中的兩個字,其中的字筆法與字法的變化亦同此理。另外在章法上的軸線連綴,如下圖所示,也如同渴驥奔泉一般,風檣陣馬,讓人越看越有味道。在章法上我們簡單分析前面幾行,如圖中的紅線所示,在字組與字組的連接處過度極為自然,是自然的墨色干枯之后,因字附形和因章法附型所呈現出來的變化,濃與淡,干與枯相得益彰。
在字形的軸線變化上,更是充滿了跳宕之勢,在搖擺中求穩定,在跳躍中找到了平衡,高明的書法作品往往具備這樣的魅力。很多初學書法的人,其對于書法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一個工整好看的基礎上,這種美是一種直觀的美,也是普通的大眾審美,從層次與高級程度上來看,毫無蘊藉之處,而中國古代高明的書法作品所呈現出來的美是一種陰陽哲學之美,這種美也往往能夠與情緒表達相結合,往往能夠給人一種情感上的功名,這便是書法之美的一種傳達。

米芾作為讀得晉唐書法一脈的一個人,他的書法無論筆法還是結字之變化都是后人敲開晉唐書法大門最好的敲門磚,這件《樂兄帖》也是其手札當中的極品。而今,我們將這件米芾的手札《樂兄帖》的原作進行了超高清的1:1復刻還原,復原跟原作毫無二致的作品,細膩而清晰,以供大家學習臨摹。欲購此米芾《樂兄帖》全卷,請點擊下面“看一看”。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