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上海人的世界:禮帽與旗袍——一道風景線上的文化符號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布時間:2025-07-20
上海人的腔調從外貌上就能看出,他們喜歡精致生活,從小吃到大餐,都有一定的規律性。小吃也得配湯,小籠、生煎配咖喱牛肉湯、油面筋百頁湯(地道叫法:“雙檔”)上海小吃往往重油,怎么不養生怎么來。晨起的煙火氣,一屜小籠湯包顯示出了上海人精致生活,小籠湯包顧名思義份量不大,一手扶桌一手捏筷,輕撥拎提,小口咬開,輕吹慢吸,展示了吃東西的雅致。
生煎包也非常出色,選定位置,店小人多,特點:皮薄脆酥、汁濃、肉香、精巧。輕咬一口,肉香、油香、蔥香、芝麻香全部的美味在口中久久不散。剛剛出爐的定要小心燙……

最典型的是炸豬排,把腌制過的豬排裹上面粉、蛋液和面包粉,下油鍋炸,原來是當主菜的,現在多是小吃。炸好的豬排香氣四溢,咬下去吱吱作響,再配上上海特色的“辣醬油”。有了炸豬排就得配西式的羅宋湯。羅宋者,Russia也,但上海的羅宋湯比較實惠,用本土化的紅腸代替了牛肉,味道好,成本低。上海人本來就有吃“大排”(帶骨豬里脊)的傳統,小吃里有紅燒的排骨年糕,后來也有了炸豬排的版本,中西結合了。味道更是妙不可言。


對了,還要提起一款小吃,兒時記憶,蘿卜絲為主料,也是經過靈魂油炸而成,那就是小攤上的“油墩子”,真香……

西點里最叫人念念不忘的蝴蝶酥,源自法國的Palmier,就得吃國際飯店的,老字號大酒店舍得放黃油——蝴蝶酥層層起酥,黃油不夠,內里的幾層口感會很硬,沒有“酥”的感覺。 “凱司令”的栗子蛋糕。凱司令和栗子蛋糕分別上過張愛玲的《色·戒》和《半生緣》,是當時上海人“腔調”的象征。栗子蛋糕的蛋糕很少,主體是由蛋白球、栗子醬、鮮奶油膏三種乳制品做成,口感比較肥潤。還有上海人喜歡吃“摜奶油”,可以理解為膨脹版的鮮奶油,同樣是凱司令的招牌。現代人沒有以前那么嗜甜嗜奶油,建議搭配黑咖啡食用……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