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樊口口音變成了"凡口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7-20
鄂州的汽車、飯店旅館、招牌路標等處的"樊口"字樣屢見不鮮,有時在一些文件及合同上所確立的地名中也經常將"樊口"寫成"凡口",這是為什么呢?
有人認為是因為文化太淺,只會寫這個"凡"字,因簡單而"簡寫","樊"字過繁,寫起來嫌麻煩,所以圖簡單省事而寫這個"凡"字,其工作態度是不可取的。要知道地名的字是不能胡亂"客串"的。串錯一個字,誤了大事的例子不勝枚舉。單舉"樊"字與"凡"字為例,不僅有誤大事之虞,有時弄得人啼笑皆非。
前不久,在樊口的朋友家吃飯偶爾談到鄂州市公交車上標牌凡口---鄂城時,我問一位英文教師,當然他也是翻譯高手,"凡口"如果用英文翻譯是什么,他說,如不作地名,可以譯成兩個意思:是“普通人的嘴巴”;二是“平凡的洞”。這便是外國人眼中的"凡口”,如真有外國朋友這么看,則是懶得多寫幾筆種下的惡果。

樊口,在鄂州市地理史上是個資深的地名。《水道提綱》:“大江折而東流,南岸武昌縣境有諸湖水自西南來注之,故曰樊口”。對于"樊口"名字的來歷盡管史學家有多種說法,我比較傾向樊口的"樊"字與唐堯時代的樊國有關之說。當時樊國的轄地即現在的鄂州一帶。古代以國名命姓氏、地名的居多,"樊口”的由來直接來源于樊國的可能性很大。
樊口,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文人一步三嘆的吟詠之處,唐代詩人元結隱居樊水岸邊,留下《樊上漫作》等多部詩章。詩仙李白也詩贊這里是“湖連張樂地,山逐汛舟行”。宋代文學家蘇軾與樊口結下不解之緣,他在《武昌西山詩并引》中寫道:“軾謫居黃岡,與武昌相望,亦常往來溪山之間”,寫下“憶從樊口載春酒,步上西山尋野梅”之名句,他離黃岡多年后,還在一首題畫詩中寫道“君不見武昌樊口幽絕處,東坡先生留五年”。

樊口,最馳名的當然要數武昌魚和武昌酒。其中武昌魚名聲最大,在三國時就作為遷都斗爭的代名詞出現在史冊上:“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據《武昌縣志》記載武昌魚,即樊口編魚,也就是武昌魚真正的產地在樊口。
于今許多歷史名城都在尋找本地方的歷史文化根基和打造名人效應,打造本地名牌,擴大本地的知名度。可是,樊口這張既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又是世界知名的武昌魚原產地的王牌,卻沒得到愛護和珍惜,無意中讓它明珠投暗,把本是名特品牌的樊口當作普通、平凡的“凡口”而甩給即將“入世”的大市場實在可惜!建議我們要重視這雖一字之差、卻謬以千里的“省事”,從車站碼頭、公交車等窗口單位改起,去掉“凡口”,為樊口正名,給發展鄂州經濟助力。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