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上饒春日風情:揭秘這部流動的詩經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5|發(fā)布時間:2025-08-22
上饒之春:一卷鮮活的《詩經》畫卷
春風拂過上饒,信江水位漸漲,達七寸之深,三清山間云霧繚繞,早櫻綻放,散發(fā)出陣陣香氣。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在江面上碎金跳躍,采茶女們踏著輕快的步伐沿著青石階梯而下,她們發(fā)間的杜鵑花如同春天留下的獨特印記。

葛仙村的曬秋場上,不再是秋季的五彩斑斕,而是鋪滿了晨露濕潤的蕨菜和雷筍。鄭阿婆用古老的草木灰技藝制作清明粿,艾草汁與糯米粉揉合,仿佛將整個山野的翠綠都濃縮在這手心的溫暖中。孩童們在村學祠堂的天井旁誦讀著"桃之夭夭",風鈴聲隨書聲搖曳,驚起的是新燕的雙翼。

鉛山河口的明清古街上,身著藍印花布的姑娘在老茶坊前精心熬制葛根粉,其韻律與鵝湖書院檐角的銅馬叮咚相應,仿佛再現了八百年前朱熹、陸九淵之辯的悠揚余音。夜幕低垂,婺女洲的建筑輪廓在暮色中顯得格外秀美,打更人的梆子聲雖驚擾了徽派建筑的馬頭墻邊沉睡的人們,卻未能散去廊橋下那盞浮梁茶蒸騰的霧氣。
上饒的春天并非由驚雷撕裂而來,而是由采茶女的悠揚山歌一句句喚醒。當城市中的人們用溫度計來衡量季節(jié)變遷時,上饒人以祠堂瓦當下滴落的雨珠計算著春天的腳步。第十九滴春雨落入青苔懷抱之時,望仙谷的瀑布仿佛化作李白筆下的銀河,在赭色崖壁間揮灑自如,書寫著一篇新的《春夜宴桃李園序》。
這片被《廣輿記》譽為"豫章第一門戶"的歷史古城,將二十四節(jié)氣的流轉釀制成綿長歲月。在這個機械計時切割時間紋理的時代,上饒的春天依舊以草木的枯榮來衡量時光的流逝,每一次俯身觸摸茶芽的瞬間,都是與古老農耕文明的深情對話。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