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舜過山下來已經接近午餐時間了,小馬哥問我去何處美餐一頓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4-12-04
當舜過山之旅的終點線逐漸靠近午餐時分,小馬哥向我探詢今日的下榻之處,我撫摸著略顯空曠的胃袋,向他口述了一個地名——焦溪古鎮。
常州境內隱匿著兩座鮮為人知的古鎮,其一名為楊橋,另一則是焦溪。關于焦溪名字的由來,相傳宋代有位名叫焦先生的隱士居于此地,因此得名焦村。焦先生在此開設私塾,教授周邊孩童讀書。隨著時間流逝,此地逐漸被稱為焦塾。由于當地居民常常將“塾”誤寫為“墊”,久而久之,焦墊之名便被叫響了。由于當地商貿興盛,商鋪林立,居民覺得“墊”字書寫繁瑣,便將焦墊更名為焦店。抗日時期,為了搜尋抗日勇士,日本人曾在此縱火,居民以五行相克之說,將之稱作焦溪,并沿用至今。
整個焦溪古鎮順應山勢而建,鎮上的商鋪緊鄰河畔而筑;街道整齊,民居聚集,石橋橫跨河面,構成了獨特的“一河、八街、六橋、十七弄”古村落格局。
古鎮的建筑材料選自本地,街面的條石亦是在地取材,顯得厚重質樸;這些經歷了風雨洗禮的明清或民國老建筑,依然莊重且不失美觀;小巷深處的故居老宅在靜謐的歲月中守望,那些洗盡鉛華的古樹名木依舊吐露著綠意盎然。“深巷銜梅,長河浸月。”焦溪古鎮的美,美在其清秀古樸的自然風光與江南風貌,美在它那不加雕飾的江南民居與其周圍環境的渾然天成。
一踏入古鎮,我便與小馬哥一同品嘗了焦溪三鳳的韭菜餅、油酥餅和豆腐花,漫步在這條絲毫不遜色于周莊、烏鎮的古樸街道上,口中品味著地道的風味小吃,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體驗了一次江南才子的游歷。
午餐時分,我們嘗試了著名的焦溪扣肉,這道菜以焦溪傳統的酒糟墊底,選用紅亮糯香的特色“二花臉”豬肉制作而成,肥而不膩,香氣撲鼻。扣肉的肉皮厚實緊致,用筷輕挑,彈性十足。夾一塊送入口中,那滋味簡直難以言喻。
餐后,我們坐在古鎮河邊的小木廊上,品嘗一杯焦溪咖啡,這樣的人生悠然自得,豈不正是許多人向往的理想狀態?美景、美食,還有知己相伴,此情此景,夫復何求。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