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的傳統年味:手工炸麻花的傳承與變遷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6|發布時間:2025-03-27
走進河西走廊的冬日臘月,感受那穿越千年依舊芬芳的傳統年俗——炸麻花,這是一場關于人間煙火的傳承與訴說。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精選上等小麥,洗凈晾干后送往磨坊,經過一番勞作,面粉緩緩歸倉,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增添了幾分喜悅的氣息。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制作麻花是一門需要團隊合作的藝術。左鄰右舍聚在一起,和面、發面、揉搓、醒發,每一步都充滿了默契與歡聲笑語。前一天晚上便開始準備的發面團,加入酵頭靜待發酵至蜂窩狀,再經過反復的揉搟,塑形為一個個即將變為美味麻花的劑子。
每一位參與炸麻花的人都深知其中的門道:搓得粗了,油炸不透;搓得細了,又費油易焦。只有恰到好處的力度與時間,才能確保麻花呈現出金黃酥脆的完美狀態。這些細節的背后,是對食物品質的不懈追求,也是對傳統年俗的一份尊重。

追溯歷史的長河,麻花的蹤跡可遠至東漢時期劉熙所著的《釋名·釋飲食》中的“漫冱”一詞,與麻花發音相近,似乎暗示了這一美食可能源于西域的傳入。而到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更是詳細記載了米粉麻花的做法,證明了這一食物源遠流長的歷史。
從漢代的“漫冱”到魏晉的“膏環”“秬籹”,再至明代的“繯膏餅”,直至清代以來的“麻花”“油棒子”,這一系列稱謂的變化見證了中國飲食文化的變遷。而在河西走廊,這種傳統的年俗美食依然保留著完整的制作流程,從小麥的加工到最后的油炸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與民族融合的印記。

麻花的制作不僅是一次家庭與社區的聚會,更是對傳統工藝的一次致敬。在這個快速變遷的時代,河西走廊的麻花以其不變的味道和制作方式,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一座橋梁,讓人們在這里品嘗到的不只是美食,還有那濃濃的年味和對家鄉深深的思念。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