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美食日記:探尋地方美味佳肴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9|發布時間:2025-09-05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句古話表達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吃飯是生存的基本需求,因此它在日常生活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二是烹飪和享用食物不應草率,而應當追求色香味俱全。祖先們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創造出了無數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河北省萬全縣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也孕育出了一系列獨具地域特色的風味小吃。接下來,我們將通過一系列的美食日記,帶你深入了解萬全右衛城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
萬全腐肉的主要原料通常是從退役役畜中選取,這類肉類往往質地較硬且難以煮熟入味。然而,萬全腐肉卻以其肉質酥爛、內外一致的獨特風味而著稱。因此,“腐”一詞在這里并非表示腐壞,而是指其獨特的品質特征。在很多地方美食的命名上,通常會以加工方法作為主要標識,并冠以地名來代表其特定的質量和風味特色,比如柴溝堡熏肉、平遙牛肉以及德州扒雞等。而萬全腐肉則是以其產地與特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命名,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命名方式。

關于萬全腐肉的制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初期。當時,萬全右衛城是抵御蒙古族侵襲的一座關鍵軍事城堡。為了對抗以騎兵為主的蒙古軍隊,這座城堡主要駐扎著騎兵部隊。根據《萬全縣志》(民國二十二年版)中的記載,在冊官軍有3820人,而軍馬數量則為3718匹,足以顯示出其規模之大。由于馬的平均壽命大約是三十年左右,作為軍用而言,這一期限更短,僅為十五年左右。因此,需要不斷更新軍隊的馬匹配備,以適應戰爭需求的變化。然而,萬全右衛城的農業生產難以容納如此大量的退役戰馬,這導致了這些退役軍馬成為滿足軍隊日常需求的重要來源之一,并被宰殺加工成肉食,以此來改善士兵的生活條件和士氣。因此,從最初階段開始,這種以馬匹為原料制作腐肉的做法就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并在不斷探索與改良的過程中成為了萬全的獨特風味。
在處理馬肉時,煮爛和入味是兩大技術難題。為了克服這些問題,萬全腐肉加工者們總結出了一系列獨特的工藝流程:

- 精選原料: 選擇較為嫩滑的肉類作為制作材料;
- 短期增肥: 對選定的馬匹進行一定時期的催肥處理;
- 調料喂養: 在宰殺前1-2天,給馬匹喂食中草藥和調味品以增加其風味;
- 初步冷凍: 殺后將肉塊冰凍,并隨后進行浸泡清洗;
- 老湯煮制: 使用多年積累的老湯進行烹煮;
- 獨特配方: 采用特定的調料組合和下鍋順序;
- 火候掌控: 先大火燒開,再以小火慢燉至肉質酥爛、香味四溢;
- 出鍋收尾: 在烹煮結束前用沸水快速焯燙。
萬全腐肉的特點在于其肉質酥軟細膩,即便在烹飪過程中也不失原有的鮮美滋味。據說,在過去的歲月里,萬全腐肉曾經比柴溝堡熏肉享有更高的聲譽,并且是張家口地區市場上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然而到了清朝時期,隨著邊境局勢趨于平緩以及軍事需求的變化,馬匹供應逐漸減少,導致萬全腐肉產業遭受了嚴重的打擊。與此同時,柴溝堡熏肉因慈禧太后品嘗后聲名鵲起,進而發展成為當地的知名品牌。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