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子記憶——從貧困年代的美味到現(xiàn)代餐桌的佳肴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4|發(fā)布時間:2025-05-08
記憶中的油脂殘渣通常是指炸取豬油后剩余的肉質(zhì)碎屑,這是在經(jīng)濟匱乏時期,人們?yōu)榱顺浞掷檬巢亩l(fā)明的烹飪方式。
時至今日,豬油渣依然被視為佳肴,其制作技藝在一代代的傳承中得以保留和發(fā)揚。
在中國的北方地區(qū),人們將油脂殘渣稱為“油嗞啦”,在一些地方餐館里,顧客可以品嘗到以豬油渣為餡料的餃子。
位于香港的大角咀杉樹街,也有著數(shù)家歷史悠久的老店,如英記油渣面店,這里的招牌美食是油渣面,其特點在于面條的基底上加入豐富的佐料,如油渣、火腿絲、香菇絲、榨菜和冬菜等,成為許多人鐘愛的下午茶點心。
在蔡瀾的著作中也曾提到他在南洋品嘗云吞面時加入了大量豬油渣,其美味程度令人難忘。難道這些經(jīng)過炸制脫脂的肉渣真的有這么吸引人的味道嗎?
現(xiàn)代的許多豬油渣已經(jīng)不再采用傳統(tǒng)方法制作,而是作為一種精心烹制的佳肴出現(xiàn)在餐桌上。例如香港英記的做法就僅僅是將豬肉條略微過油,以保留豬肉本身的油脂而不讓其過多流失。
在潮汕地區(qū),人們也將油脂殘渣稱為“朥粕”(láo pò)。擅長美食的潮汕人將其與糯米粥結(jié)合起來,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風味。
提到潮汕,人們往往會首先想到牛肉火鍋,但若想品嘗更多當?shù)靥厣瑖L試朥粕粥無疑是個不錯的選擇。
位于汕頭市區(qū)北郊的歐汀村,朥粕煮粥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將朥粕與粥結(jié)合是歐汀村人的獨創(chuàng)之舉。

制作美味的朥粕,通常需要選用豬身上三個部位的肥肉:腿部的筋肉、腹部的五花肉和背部的板筋肉。

在榨取油脂的過程中,火候不能過猛,必須持續(xù)使用小火慢慢熬制,以確保朥粕不會焦糊。榨油后,還需將朥粕壓制成餅狀,以擠出剩余的油脂。
制作完成的朥粕與高湯和香料(如辣椒、八角、桂皮等)一同熬煮,再搭配糯米粥、蒜、芹菜和芫荽,香氣撲鼻,口感香膩豐富,一碗下肚,令人倍感滿足。
除了與粥搭配,夜宵時還有米粉可供選擇,無論怎樣搭配,朥粕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角。
若您到汕頭旅游,不妨前往歐汀村的好食街,那里從早餐到夜宵都有供應(yīng)美味的朥粕粥。
*本內(nèi)容旨在介紹地方美食文化,不含商業(yè)推廣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