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在不起眼的倉庫墻角發(fā)現了一幅古畫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9|發(fā)布時間:2025-03-26
上世紀50年代,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在一處不起眼的倉庫角落里發(fā)現了一幅古畫。經過仔細觀察后,專家激動地表示:“真是幸運,找到了一件寶物!”
這幅畫作是南宋著名畫家馬遠的作品《踏歌圖》。由于之前的分類錯誤,《踏歌圖》曾被誤認為是一幅明代山水臨摹作品,因此長期被放置在庫房的角落里。能夠從眾多文物中找到這件珍貴的藝術品,實屬難得。

《踏歌圖》縱1.92米,橫1.11米,畫中遠處群山起伏,云霧繚繞之中隱現亭臺樓閣;近處數名農夫醉態(tài)可掬,踏歌而行。整個畫面層次分明、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人們歡愉的心情。
關于《踏歌圖》的創(chuàng)作背景也頗為有趣。
大約800年前的一天清晨,在臨安(今杭州),雨過天晴,湖光山色交相輝映。宋寧宗趙擴裝扮成平民模樣,帶著幾個隨從在街上游玩,欣賞美景、品嘗美食,心情格外愉快。

當他們走出城區(qū)來到郊外時,發(fā)現這里的熱鬧場景絲毫不遜于城市中心。人們聚集一處空地,圍著一群踏歌的人群起舞歡唱。
趙擴被這一幕深深吸引,并詢問旁人這是什么活動。有人告訴他:“這叫踏歌。”
踏歌是古代的一種娛樂形式,字面上解釋為一邊用腳打節(jié)拍一邊唱歌跳舞。這種活動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隨時都可以進行。
踏歌起源于漢代,在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到了宋朝更是廣受歡迎。無論男女老少都能加入其中,享受樂趣。
趙擴對此非常欣賞,并決定將這一美好景象記錄下來。
于是他讓隨從兼著名畫家馬遠負責創(chuàng)作。作為南宋宮廷畫家的馬遠與李唐、劉松年、夏圭齊名,家族五代皆為宮廷畫師。
接到命令后,馬遠精心構思并迅速完成了這幅《踏歌圖》。

畫面中描繪了幾位人物:一位白發(fā)老人、一名中年農夫、手持酒葫蘆的醉漢以及兩個活潑的孩子。他們神態(tài)各異、各具特色,生動地表達了內心的喜悅之情。
通過《踏歌圖》,不僅展現了國家山河之美,還真實再現了古代農民樂于生活的場景,成為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如今,《踏歌圖》作為國寶級名畫被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供后人欣賞與研究。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