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湖北鐘祥皇家風味傳奇!盤龍菜,一道纏繞著帝王傳說的珍饈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7-18
#一道菜名揭秘你的家鄉歸屬感#——盤龍佳肴:鐘祥的皇室風味傳奇
一、盤龍佳肴的神秘起源:從皇家御膳到民間年俗瑰寶
在湖北鐘祥,流傳著這樣一句老話:“宴無龍菜不豪華。”這道宛如游龍、色澤如金的傳統美食,據說與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厚熜有著深厚淵源。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皇位懸空,其遠房兄弟、湖廣安陸州(今湖北鐘祥)的興王朱厚熜急赴京城登基。按當時禮制,藩王進京途中不得享用葷腥,但身為皇子的朱厚熜習慣于奢華生活,對素食頗為抵觸。為此,王府主廚詹多突發奇想,將本地豬肉和漢江鮮魚(如鳡魚或草魚)剁成細膩肉末,混合雞蛋、蔥姜汁,包裹蛋液后煎至金黃,再蒸制成龍形卷筒。這道菜品既符合了“素齋”的要求,又寓含著“龍袍加身”之吉祥寓意。朱厚熜品嘗后大為贊賞,即位后將其列為宮廷御膳,并賜名為“蟠龍佳肴”。隨著時間推移,為避諱帝王名諱,“蟠龍”逐漸演變為“盤龍”,流傳至今。
二、食材與工藝:三層交織的鐘祥烹飪藝術
盤龍佳肴的魅力,源自那獨特比例的豬肉和鮮魚搭配。鐘祥人精挑細選本地土豬后腿肉,配以漢江鮮嫩魚肉,去皮剔骨后搗碎成滑膩的肉泥,加入蔥姜水、淀粉和蛋清,順時針攪拌至肉末有彈性,達到“擲之即散,收之即圓”的境界。制作的關鍵環節是“卷龍”,需用土雞蛋攤成薄如蟬翼的蛋皮,將肉泥均勻鋪開后卷成長筒狀,再用紗布包裹蒸煮半小時。出鍋切片后,每片可見金黃蛋皮、粉嫩豬肉和銀白魚糜三層清晰紋理,猶如龍鱗般錯落有致。詹多最初為方便朱厚熜攜帶而設計的卷筒形式,無意中賦予了菜品“冷熱皆宜”的獨特口感。
三、從宮廷至民間:鐘祥人的味覺記憶
在鐘祥,盤龍佳肴已超越了單純的食物層面,成為融入民俗文化深處的象征。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會蒸制盤龍佳肴,既為祭祖祈福,又寓示著新一年“龍騰盛世”的美好愿景。宴會上,它往往是頭一道菜,切片后放入碗中加熱,澆上勾芡的高湯,上桌時金光熠熠,香氣撲鼻。老一輩鐘祥人回憶起兒時在灶臺旁守候祖母攤蛋皮的情景,那蛋液在鐵鍋中旋轉成圓,裹肉泥時發出“滋滋”聲,蒸汽中彌漫著肉香和蛋香,那是揮之不去的家的味道。
四、非遺傳承:古老“龍”的現代重生

2016年,盤龍佳肴制作技藝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今鐘祥,既有堅守傳統工藝的老字號餐館,也有將盤龍佳肴制成真空包裝的食品企業,讓游子隨時能品味家鄉的味道。在莫愁村美食街,非遺傳承人現場演示剁肉、卷制的過程,游客可以親身體驗“裹龍皮”的樂趣,并聆聽嘉靖皇帝與盤龍佳肴的故事。這道承載皇家傳奇的菜肴,已成為鐘祥對外展示的獨特味覺標識。正如當地人所言:“品嘗一口盤龍佳肴,就仿佛品味了鐘祥六百年的歷史煙云。”
從宮廷御膳到百姓餐桌,盤龍佳肴以其三層內卷的巧妙設計,凝聚著鐘祥的歷史變遷與生活智慧。當金黃蛋皮在舌尖化開,細嫩的肉糜伴著魚香在口中綻放,那不僅僅是菜肴的味道,更是這片土地對歲月深情的詮釋和致敬。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