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尋味人生故事:陳曉卿的舌尖上,美食的溫情和對故鄉的思念。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4-08-24
這是《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的舌尖尋味故事。這是一個正宗“吃貨”吃透人生、講述生活的誠意之作。
“我姓陳,吃人陳。”從十六歲之前從未下過“館子”,到一路晉級成為美食紀錄片導演,再到成為路人皆知,譽滿全國的正宗“吃貨”,可以說,陳曉卿走的每一步人生路,都與“吃”有關。
“吃”絕不僅是一時滿足那點“口腹之欲”的途徑,是一段段人生的“標的”,是一個個故事的“入口”。小時候,好吃是六毛錢的缸貼子,鄰居家的西瓜醬,第一次下館子時把嘴巴燙出泡的蕭縣羊肉湯,這些是刻在基因里的叫鄉愁的東西。一個外地務工人員的北京記憶,是難過時府右街的延吉冷面,寒夜里24小時的馬華,以及人手一把肉串,喝著工業啤酒,聊著維特根斯坦的歲月。
是食物,成為我們生活的調味劑;是食物,成為我們交際的潤滑劑;是食物,連接著我們的故鄉與回憶;是食物,將這本書帶到了這里。每個人都可以在“吃”里找到話題,找到自信,找到歸屬。美食并不小眾,它藏在大多數人的一日三餐里。說到底,皇城根底下的滿漢全席和病榻前一碗清湯寡水的掛面并沒有本質區別——你愛吃的,就是最好的。
美食的終極意義在于獲得生理和心理的幸福感。這種幸福感是非常主觀的,有時候和食物本身相關,有時候和生活經歷相關,吃家常菜得到的滿足感,吃燕鮑翅并不一定能得到。讀他的文字,仿佛能聞到那濃郁的菜香,來自土壤的氣息,感受到那熱騰騰的飯氣。他的文字里,有對故鄉的思念,有對青春的回憶,有對人生的感悟。每一句話,都如同美食一般,讓人回味無窮。
是的,最好吃的是人。陳曉卿既是喜好吃的人,又是能讓任何一個飯局變得好吃起來的人。從這個角度講,曉卿是最好吃的人。“如果你和我一樣是陳曉卿老師的粉絲,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掏心掏肺掏胎記的誠意之作。”在經濟下行的大周期里,我們更要拿起這本書,感受食物的魅力,繼續火熱地生活。用這些暖乎乎、香噴噴的文字,撫慰我們渡過這段艱難的歲月。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