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人的鄉愁, 我的寶藏小館子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3|發布時間:2025-02-25
荊州人的鄉愁,我最近吃了很多地方的館子,但從不踩雷。今年開始,很少有想吃的東西,就愛去熟悉的地方,點菜不踩雷!這次,不,這已經是連續兩天在工農兵路的荊楚宴跟朋友們小聚了!
雜魚煲,是我來荊楚宴必點之物。雜魚,每次都會有所變化,我記得吃過多種,如柳根魚、花姑娘魚、小鯽魚、黃骨魚等,基本上當日有什么好魚,便來個一鍋鮮。荊州人的魚鍋,一定要給黃醬,一丟丙小米辣,魚湯泛著黃澄澄的色澤,一看就食欲大振。吃雜魚,要一整條拈過碗中,注意多小刺,最好吃魚時不要江湖,以免魚刺卡喉。三杯兩盞淡酒,待到酒意闌珊,可澆上兩勺魚湯,下兩碗米飯,飽腹解酒。

土豬肉,是荊楚宴主廚從家鄉帶來的,據說是老熊長期在利川農家定制的,一般是殺一頭豬,然后發貨過來。有時候主廚會在夜里早起,貨會很早發到武漢,到店后,廚房幾個師傅忙著做豬肉的分割,排骨、豬雜等入冰箱分別冷凍保鮮。此日,我們吃的土豬肉,是單選肥的那種,以青椒爆炒,煸炒出里面的油脂,肉會有絲絲焦香,撒入本土青蒜,增色裝盤。吃起來,豬肉是小時候的土豬香,比一些市面上打著所謂黑豬之味的還要迷人。
蒸菜三拼,是手工香腸、魚糕和豬肝。在荊楚宴,魚糕是以水庫大青魚來做,食材至上的理念,一直是多年來的法則。豬肝,是入口滑潤的驚艷,甚至是可以融化掉的那種,大概只有土豬才會有的出品。

荊州藕湯,我記得小時候喝過這樣的藕湯感覺。在荊楚宴,選用細細長長的野藕,湯是乳白色,很清雅,年前我約馮翔老師在這里吃飯,他愛極了,以為有小時候喝的藕湯感覺。“銚子煨的藕湯,總留給我一大碗”。據我所知,現在很多館子藕湯要么是預制的,要么是用高壓鍋壓出,然后料理機提前把部分藕打碎造成入口的粉感,色彩紅艷艷,或者詭異的濃白,這樣的藕湯能少喝就少喝,無趣也。我在打工時,記得有過好多次吃到這樣的藕湯感覺。荊州人做食物跟武漢人不同,最大的區別是菜有菜味、肉有肉味。哪怕是荊沙醬的運用,也是講究醬是醬,食材是食材,不會像武漢喜歡以醬味來掩蓋食材的味兒。不少荊州人也以為江陵的過早勝過武漢,而荊州人不愿意離開故鄉,其故土之思多半是因為物阜民豐,有千年皇城的“遺老遺少”感,連食物都流露著一股子雅致不媚俗。
兩杯心愛的茅臺鎮小酒下肚,主人老熊笑談,“做了這多年餐飲,錢沒賺到,自己倒是吃喝的很好,足矣!別人請吃飯,我是要求帶酒又帶菜!我這個舉止,不是‘砸場子’,帶去了朋友搶著一掃而空!我自己都沒撈著幾口!哈哈!”(舒懷)#我的寶藏興趣##萬能生活指南#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