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花開時節,蘇州杭州河鮮嘗鮮記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7-21
位于我國蘇州、杭州周邊地區,有一種聞名遐邇的時令河鮮,因其上市時間恰逢春季菜花盛開之際而得名為“菜花魚”。在蘇州,人們習慣將其稱為“塘鱧魚”,而在杭州則被稱作“土布魚”,蘇中地區通常稱之為蒲魚或虎頭鯊。
這種魚的正式名稱是沙塘鱧,是一種雜食性小型魚類。它們的體長一般不超過10公分,適合食用的規格為每尾20至30克,主要以1至2齡的魚為主。盡管體型較小,但沙塘鱧以其豐富的肉質、少刺的特點贏得了廣泛的喜愛。魚肉細膩鮮美,富含雪白的蒜瓣肉,口感軟嫩豐腴。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沙塘鱧的主要烹飪方式包括清蒸、紅燒、燉湯和油炸等。美食家汪曾祺曾對沙塘鱧的燉湯進行過詳細描述:“蘇州人做塘鱧魚有清炒、椒鹽等多種吃法。我們家鄉通常的做法是氽湯,加入醋和胡椒。虎頭鯊氽湯,魚肉細嫩,松而不散,湯味鮮美,非常開胃。”從這些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沙塘鱧獨特的風味。
蘇州有一道著名的菜肴——“咸菜豆瓣湯”,盡管聽起來像是素菜,但實際上它包含沙塘鱧的腮幫肉。這部分肉質最為細嫩,可以說是魚身上的精華。這道菜將葷素搭配得恰到好處,湯汁清新,深受當地消費者的喜愛。

人們普遍認為,春季是沙塘鱧肉質最佳的季節。這主要是因為沙塘鱧在繁殖季節(4月至6月)之前會儲存大量的營養物質,以支持繁衍后代。雌雄親魚在繁殖前的2至3月份會儲備豐富的營養,使得體型肥壯飽滿,脂肪含量高,因此味道更加鮮美。這與長江鰣魚和長江刀魚的時令性食用價值相似。
然而,作為名貴河鮮的沙塘鱧,為何在市場上卻并不常見呢?這主要是因為沙塘鱧主要來源于野外捕撈。由于部分天然棲息地遭受破壞,自然繁殖受到嚴重影響,加上過度捕撈,導致沙塘鱧的數量逐漸減少。
人工養殖雖然能提高產量,但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沙塘鱧的人工繁殖技術難度大,需要嚴格控制水溫、溶氧和水流條件,日常管理也十分繁瑣。此外,親魚的產卵量有限,雌性個體一般只能產下540至1940粒卵,且親魚有護卵的習性,規模化育苗困難重重。
沙塘鱧的食性也是一個復雜的課題。不同規格的魚有不同的食性,例如,0.5至1.5厘米的魚苗以枝角類、橈足類等活餌料為食,2厘米以上的魚則轉變為捕食小蝦、小魚和底棲動物。在人工飼養環境中,需要投喂螺螄、蚌肉或冰鮮魚肉碎塊,這導致餌料成本較高。

正因為如此,沙塘鱧在江浙地區長期供不應求,市場價格高達每斤200元。然而,了解情況的消費者都知道,這個價格并不算高,很多時候即使有錢也未必能買到新鮮的沙塘鱧!

最根本的措施是保護沙塘鱧的生存環境,改善河湖水質和生態系統。只有環境得到改善,食物資源豐富,沙塘鱧的資源才能逐步恢復,最終受益的還是人類自己。
(責任編輯: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