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解困,一勺輕松飲出活力身心
作者:佚名|分類:生活雜談|瀏覽:88|發布時間:2025-08-15
舌體胖大伴有齒痕、常感困倦?來一碗祛濕粥,助您煥發輕盈狀態!
1. 祛濕輕身五谷方
針對人群:痰濕壅滯型(舌體肥胖有齒痕、面部油脂過多、下肢沉重、午后容易疲倦)
配方組成:
白茯苓12克(切成銅錢薄片的形態)
麩炒蒼術10克(用米泔水浸泡后炒制而成)
赤小豆30克(選擇細長藥用品種)
芡實15克
糙米60克
陳皮5克(以五年新會皮為佳)
古法炮制:
1. 預處理:將茯苓、赤小豆用山泉水浸泡一整夜,蒼術隔水蒸軟后切片

2. 首煎:在陶罐中注入活水2升,先煮沸茯苓、蒼術和赤小豆,待武火三沸后轉為文火
3. 次入:加入芡實、糙米、陳皮,保持粥面呈“蝦眼沸騰”的狀態
4. 火候:從辰時開始烹飪,歷經三個時段(每個時段40分鐘),當米化湯稠時離火
典籍溯源:
《本草衍義》中記載蒼術具有“除濕發汗,健脾安胃”的功效
《飲膳正要》提到芡實有“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的作用
《日華子本草》稱陳皮有“消痰止嗽,破癥瘕痃癖”的效果
忌宜:陰虛津虧者需謹慎使用,服此方時避免食用生冷瓜果
2. 補元輕體養生湯
針對人群:氣虛不運型(面色蒼白、輕微活動即喘息、胃下垂傾向、傷口愈合緩慢)
精選材料:
散養烏骨雞1/4只(保留少量皮下黃脂)
炙黃芪40克(選擇蜜炙三年陳貨)
紅參須6克
淮山藥鮮品100克
桂圓肉12粒
黃酒50毫升
秘制工藝:
1. 吊湯:先熬制雞架高湯,去除浮油后留下清澈的汁液
2. 燴藥:將黃芪、紅參須裝入紗布袋,山藥切成滾刀塊
3. 鼎烹:在紫砂汽鍋中分層擺放食材,注入黃酒和高湯
4. 蒸露:隔水慢蒸六個時辰,取中層清湯飲用
古籍佐證:
《醫學啟源》中提到黃芪可以“治療虛勞自汗,補肺氣”
《得配本草》記載紅參有“固本回元,大補命門”的功效
《藥品化義》稱桂圓“養心血,安神長智”
服用節度:每月逢節氣日飲用一盅,外感風邪時暫停
3. 溫陽輕身珍露
針對人群:命門火衰型(鼻頭青冷、五更泄瀉、毛發易斷、脈象沉遲無力)
道地原料:
官桂粉5克(選用武夷山正巖肉桂)
高良姜15克(海南儋州產)
核桃仁30克(與分心木一同使用)
紫糯米80克
黑糖20克(云南巧家小碗糖)

古法還原:
1. 制露:將良姜榨汁靜置沉淀,取上清液
2. 煨煮:在砂銚內文火炒香核桃仁,加入紫糯米翻炒
3. 凝露:注入姜汁與山泉水,撒入官桂粉慢煨
4. 點糖:臨出鍋前加入黑糖,煮至琥珀色即可
圣典記載:
《本草乘雅》中提到官桂“宣導百藥,通血脈”
《海藥本草》記載良姜可以“主治腹冷氣痛”
《隨息居飲食譜》稱核桃“潤肺益腎,治腰腳痛”
時辰宜忌:酉時初刻服用最佳,可配合涌泉穴艾灸
(責任編輯:佚名)